美丽广西|漓江边为何要建一座全国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采集水样、检测水样中的DNA片段、将水样中DNA片段与DNA数据库进行比对,即可判断该流域有哪些鱼的种类。”这是近日记者在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广西桂林漓江站看到漓江流域开展环境指示生物监测的一幕。
作为生态环境部遴选设立的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都具备哪些功能?为何要在漓江边建设这样一座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生态质量综合监测聚焦哪些环境要素?为漓江流域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围绕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广西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陈蓓。
中国环境报:作为一座全国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聚焦哪些环境要素的监测?
陈蓓:2020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其中提出“地表水监测要逐步实现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的系统转变,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我们也将漓江流域纳入系统监测范围,建立综合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我们按照“一站多点”的布局,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基础上,进行整合优化,同时补齐生态监测网络。形成了以“广西桂林漓江站双滩站”为主基地,漓江源猫儿山森林生态、漓江湿地生态、海洋山森林生态和阳朔白沙镇岩溶生态等为地面固定观测场,还包括14个水环境监测站、11个空气自动站、77个生态质量样地为网点,即“1+4+N”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地面监测网络。同时,我们也着力提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监测能力,协同配合开展地面监测,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立体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先行先试,在漓江边建设这样一座综合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也是我们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的一次尝试。一方面提升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不断挖掘无人航空监测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要区域监测优势,利用无人机自动巡航,加密开展人类活动监测。在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建立碳通量、气象参数、土壤参数等自动观测设施,连续长期采集生态系统参数。在水生生物方面,全流域开展典型类群水生生物监测,试点应用藻类智能鉴定系统,可以快速识别浮游藻类种类和藻密度统计。借助环境DNA自动富集仪,连续从环境介质中提取出生物DNA,进而掌握该环境中的生物如鱼类种类情况。通过人工与红外相机、鸣声仪自动监测相结合,开展陆域生物类群监测。这些自动设施、智能设备的运用,即可让长期连续生物监测变成现实,还可解放人力、克服专业技术人手不足等问题。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智慧运用,开发数字漓江平台,水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环境质量数据在线传输、多元数据融合展示及污染溯源,为管理部门提供基础支撑。
陈蓓:科技赋能生态环境监测,持续保持漓江水质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加密监测预警。在漓江流域布设7个国控断面、4个区控断面,我们每月开展地表水水质监测。同时在漓江干流和9条重点支流,建设14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连续监测水质氨氮等9项指标。借助水环境监控系统对漓江流域地表水水质开展分析评价—信息反馈—预警预报。目前可实现实时及未来3天的水质状况预报,为漓江流域环境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是加强污染溯源。针对常规地表水监测异常结果、超标情况及时进行现场排查,进行污染溯源和趋势研判分析,编制分析报告,反馈管理部门。同时定期运用星载和机载高光谱技术,结合地面监测验证,建立漓江水体总磷、氨氮等6参数浓度回归模型,构建水质监测评估与溯源分析技术体系,监控流域水质变化情况,精准定位水环境问题,可实现全流域污染追踪及重点河段的精细化溯源评估。
陈蓓:一方面,全方位积累监测基础数据,可及时评价、预测漓江生态环境状况,指导漓江实施科学精准治理。桂林漓江站通过整合优化,补齐生态监测,搭建起的“一站多点”式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使在漓江流域、县域、点位3个层面全面开展更细致、连续、长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成为可能。根据漓江站近年来的监测结果,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在固定监测点位监测到水生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103种、鱼类(环境DNA)95种、鸟类167种、两栖动物35种、蝴蝶142种。在漓江流域源头猫儿山,监测人员发现了桂北琴蛙这个全新的两栖类物种,并且掌握了红吸盘棱皮树蛙和金秀纤树蛙这两种蛙的分布记录。这些详尽的监测数据都体现了漓江生态保护的成效。
另一方面,我们依托桂林漓江站,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监测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近年来,面向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实施漓江生态环境监测与污染溯源、预警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漓江“空—天—地—水”一体化生态环境智能监测网络系统研究,研发了适宜生态环境监测的无人机、无人船。开展了高光谱水质监测评估研究,同时也开展了环境新污染物监测指标体系、生态风险评估研究,形成特征新污染物清单。通过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环境管理有了质的飞跃,如建立的漓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支撑定期对外发布《漓江指数报告》《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全面反映漓江生态环境质量及保护工作水平,进一步促进精准治污,引导公众监督与参与漓江保护,推动漓江保护水平不断提升。
转载:中国环境APP
网络配图